規劃基層醫療人手

持續提供優質及充足的基層醫療服務,有賴穩定及充足而具質素的基層醫療人手供應。他們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技巧和態度,抱有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精神,並專注於社區基層醫療健康的團隊服務。因此,培訓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和加強他們的角色,對於確保足夠和優質人手供應至關重要。

ch5.png

我們的醫療系統由恪盡職守的專業醫療專業人員團隊所支持,截至2020年底,有超過117 000名來自13個法定註冊的醫療專業人員。

表 5.1

table5.1_tc.jpg

來源:香港大學醫療人力規劃及推算

圖 5.1:

註冊醫療專業人員人數

figure5.1_tc.jpg

來源:香港大學醫療人力規劃及推算

醫療人力供應

政府一直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醫療人力供應。目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課程及醫療相關學科自資課程的本地畢業生為大多數醫療專業的主要的人力供應來源,短期方面在有需要時由合資格的非本地畢業生透過既定機制補充。鑒於人口老化、醫療人員普遍短缺,以及醫療健康服務的擴展,政府自2009/10三年期起,進一步增加教資會資助的醫生、護士、藥劑師及專職醫療人員的醫療培訓學額。

 

 

基層醫療健康培訓

目前,基層醫療的內容已納入大部份相關學士學位及研究院的醫療培訓課程中。 

為發展有效的基層醫療系統,我們深明有需要確保充足及優質的基層醫療健康人力供應,同時使其具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並全面了解跨專業團隊以及各類醫療專業人員在包括地區康健中心網絡在內的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基層醫療人員的培訓對以團隊方式提供可持續和全面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至關重要。 

 

為促進地區康健中心於全港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一直與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香港眼科醫學院、香港護理專科學院及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開辦相關的基層醫療培訓課程,以提升醫療專業人員的技能,並鼓勵他們在本港基層醫療發展中擔當積極的角色。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着重醫社合作,亦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作,推出「社會工作者基層醫療健康」證書課程。作為報讀獎勵,政府會向成功完成指定培訓課程的學員發還25%的課程費用。培訓課程清單見表5.2

 

 

挑戰

根據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的建議,政府每三年進行一次醫療人力推算工作,以更新不同醫護專業人員的供求數據,並配合教資會的三年期規劃周期。最近一輪人力推算工作於2020年進行,其結果於2021年3月公布。根據2021年3月公布的最新人力推算,與2017年的結果相比,醫生、護士、牙醫、物理治療師、醫務化驗師、視光師及放射技師的短缺情況仍然存在,而醫生及護士的短缺情況將於短期及中期內進一步擴大[23],尤其是香港每千人中的醫生及護士人數比其他高收入經濟體較少[24,25]。

 

香港醫療人力資源普遍短缺,加上由公營醫療系統主導的第二、三層醫療界別的職業發展相對穩定,如何挽留或吸引醫療專業人員(尤其是醫生)在基層醫療界別執業的挑戰更為嚴峻。

圖 5.2:

私營及公營界別的醫療專業人員分佈

figure5.2_tc.jpg

來源:衞生署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 (整合2014年至2018年的數據)

我們的目標

 

充足的醫療人力是建立有效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有充足及穩定的基層醫療健康人力供應,他們需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態度,接受基層醫療中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理念,以應對人口老化。我們亦旨在逐步加強中醫師、社區藥劑師以及其他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通過基層醫療的學士學位和研究院教育及臨床實踐,以及在基層醫療署的支援下,以專業主導和實證為本發展護理模式及協定護理流程,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分配和轉介流程,作為社區層面上協調和連貫基層醫療的一部分。 

 

在此前提下,為增強基層醫療人手和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5.1

增加基層醫療專業人員供應

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來增加醫療人手,以支援各種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根據推算,政府已在2022/23年度至2024/25年度三年期將醫科學生的培訓學額從每屆530個進一步增加至590個。政府亦邀請自資院校在2022/23學年為護士學生提供共180個額外的培訓學額。

 

為確保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可持續供應,特別是在香港醫療人手普遍短缺的背景下,政府將採取以下策略: 

  1. 短期內,政府將在未來三年期周期增加教資會資助的醫療培訓學額,並資助指定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及研究院課程; 
  2. 政府將邀請各醫護專業的相關管理局及委員會在定期檢討現有的學士學位及研究院課程時,考慮在認證及實習計劃中增加基層醫療健康內容的比重;以及 
  3. 政府亦會檢討人力推算模型及制定策略,並考慮整體人口的醫療需求、藍圖中的建議,以及在公營和私營界別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以更有系統地推算對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需求,以期透過資助本地培訓學額及吸引非本地培訓的專業人員,增加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供應。 

 

醫生

在所有服務當中,家庭醫生在為市民提供由疾病預防到治療的全面、連貫及全人醫療健康服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家庭醫生亦是基層醫療健康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不僅透過提供健康評估及風險識別,有助及早介入及診斷,亦透過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合作,在跨專業護理概念下為個別病人提供全面、連貫及整全的護理。

 

為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短缺問題,政府於2021年10月獲得立法會通過修訂相關法例,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開闢特別註冊的新途徑,讓他們在符合若干要求及標準的情況下於香港正式註冊。根據《醫生註冊條例》(第161章)修訂,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署長)於2022年4月及6月分別公布首兩批獲特別註冊委員會認可的50項醫學資格。

 

衞生署於2018年進行的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顯示,在曾接受某一領域專科訓練的受統計在職醫生當中,只有8%曾接受家庭醫學專科訓練[26]。儘管本港的家庭醫生可以是普通科醫生、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或其他專科醫生,但政府將繼續加強及增加資源,為基層醫療醫生提供家庭醫學相關的訓練。此外,隨着以上新註冊渠道的推出,政府期望吸引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尤其是家庭醫生來港執業。

 

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對於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等醫療專業人員,除了一般的學士學位課程外,政府將於2023/24學年起支持若干醫療相關研究院修課課程,以協助第一學位非醫科的學位持有者加入醫療界別成為醫療專業人員。此外,我們將由2023/24學年起,透過「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為每屆醫療相關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提供額外500個指定學額,讓更多合資格的學生修讀醫療相關學科。政府正與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及自資院校制定上述措施的細節,並鼓勵他們培訓更多公營醫療系統所需的醫療專業人員。 

 

 

建議5.2

加強對醫療專業人員的基層醫療培訓 及強化跨專業服務模式

跨專業護理是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和慢性疾病管理的重點之一。醫療專業人員,包括醫生、中醫師、牙醫、護士、不同的專職醫療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足病診療師、營養師以及社工,在協調、以家庭為中心和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上都各有他們獨特的角色。政府認為有需要進一步發展和釋放這些專業人士在支援香港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的潛力。

 

為應對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和發展需要,政府建議加強所有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基層醫療相關培訓,並在《基層醫療名冊》下制定培訓要求,以推動公私營界別的醫療專業人員以團隊方式在基層醫療發展相互協調,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成為以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的重要組成部份。 

 

為進一步加強建議5.1所述的基層醫療健康培訓,政府已邀請各醫護專業的相關管理局及委員會在定期檢討認可的培訓計劃時,檢討及考慮如何增加基層醫療健康元素的比重。至於已經正在執業的醫療專業人員(不論是否在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將根據第176段提及的發展方式,繼續與不同學術/培訓院校合作,為基層醫療健康團隊的不同專業人員提供基層醫療健康相關培訓。我們將繼續評估和優化培訓課程,並探討與不同學術/培訓機構合作的機會,為不同的醫療專業人員設計基層醫療健康培訓,以支持香港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 

 

政府亦建議在基層醫療署成立後,探討在不同醫療服務下的培訓協調,並制定有系統的輪換制度,讓家庭醫生和其他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在不同培訓環境獲得協調的培訓。我們還會探討如何建構更清晰的專業發展和事業階梯,以及相關鼓勵措施,以吸引醫療專業人員在基層醫療健康領域尋求事業發展。

 

 

建議5.3

加強中醫師及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的角色

作為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範疇發揮著重要角色,與其他醫療行業共同努力,保障公眾健康和福祉。事實上,政府一直推動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並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確立中醫藥在香港醫療服務發展中的定位。具體而言,政府為一系列指定的中醫服務提供資助,為政府資助中醫服務提供全面的網絡。此外,鑑於香港中醫藥人手供應相對充足及穩定,加上超過90%的中醫藥服務由私人市場提供,可進一步探討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以期全面利用和釋放集中在中醫私營市場的資源潛力。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在醫務衞生局的支持和協助下,醫管局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方面推出了一項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透過全港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公立醫院出院及完成隔離的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人士,提供中醫內科門診復康服務。此外,私人執業的中醫師在疫情期間透過向公眾提供專業的中醫支援和治療,並積極提供遙距醫療和相關服務,在捍衞公共衞生方面也發揮重要角色。

 

考慮到調動私營中醫界別資源抗疫的需要,醫務衞生局亦透過中醫藥發展基金推出了一項特別支援計劃,資助中醫師為居家隔離的測試結果陽性人士,提供免費遙距診症及中藥配送服務。最近,另一項由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的特別項目已經啟動,為患有2019冠狀病毒病後遺徵狀的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復康諮詢和治療。 

 

鑑於第五波疫情對安老院舍長者的嚴重影響,在醫務衞生局的支持下,醫管局迅速地動員中醫師參與一項特別的中醫藥服務,透過社區中醫藥服務提供者,例如大學、中醫界、中醫學會及非政府機構等,為染疫的安老院舍長者及員工,提供遙距診症或外展中醫藥服務。有關服務期後進一步擴展至中醫藥復康診療,讓康復中的安老院舍長者可以在安老院舍獲得治療而無須舟車勞頓。 

 

中醫藥抗疫的經驗清晰地展現了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其他範疇的強項及優勢。長遠而言,鑑於中醫藥是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發揮中醫藥的強項和優勢,政府會繼續加強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加強跨專業合作,並透過宣傳、健康評估、預防護理和引入有中醫參與的新項目,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與中醫藥進一步產生協同效應的機會,重點是慢性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亦應制定中醫師相關培訓計劃,以促進由不同醫護專業人員提供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相互了解。 

 

 

建議5.4

加強專職醫療人員和社區藥劑師在基層醫療健康團隊中的角色

政府認為有必要加強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在地區醫療健康系統,尤其是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的角色。我們建議探討對專職醫療人員的規管限制,以加強他們在基層醫療健康團隊中的職能和角色,從而擴大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覆蓋範圍,讓更多專業人員承擔起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責任。 

 

具體而言,我們建議與相關醫療專業的法定管理局及委員會跟進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中的建議,包括修訂法例,讓病人在特定情況下無須醫生轉介下直接獲得醫療專業服務(例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

 

此外,為確保醫療專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我們將立法規定《輔助醫療業條例》(第359章)下的輔助醫療專業人員、護士及牙醫必須接受持續的專業教育及/或持續專業發展。借鑒於現行自願性《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我們將探討將目前不受任何法定註冊要求規定約束的醫療專業專業人員(例如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及營養師)納入法定註冊制度的可行性,以保障公眾利益。 

 

 

基層醫療名冊

誠如第125段所建議,鑒於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藥劑師為不同健康狀況(尤是慢性疾病及長期護理需要)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的廣泛參與,政府建議為其編製分支指南。其他醫護專業人員(例如視光師、護士、言語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不受任何法定註冊要求限制的專業人員)的分支指南亦應在其後階段編製。 

 

將更多專業人員納入《基層醫療名冊》,有助建立團隊模式,促進透明可靠的跨專業合作及雙互轉介。此外,我們會透過《基層醫療名冊》規定的登記及持續載列要求,確保專職醫療人員的質素。

 

社區藥房

藥劑師正成為社區多項醫療服務的重要提供者,以滿足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患人口增加的需要。在藥劑師的積極參與下,社區藥房服務在基層醫療健康領域也發揮着重要作用。現時,地區康健中心的藥劑師負責向會員提供藥物諮詢服務,以達致藥物治療的最佳效益,減少病人對藥物的依賴,降低用藥風險。藥劑師亦有與跨專業團隊的其他專業人員在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上合作,如藥物安全和戒煙。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社區藥房參與協助覆配醫院管理局病人的處方藥物。為減少感染風險,並方便在疫情期間不希望到醫院管理局診所定期覆診的病人,病人可選擇到社區藥房親自取藥或上門派遞方式補充藥物。這些社區藥房亦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輔導服務。隨着上述配藥模式發展成熟,我們建議將模式常規化,讓指定社區藥房為醫院管理局病人(尤其是病情穩定的病人)配藥及提供藥物輔導服務,作為經常到診所覆診的另一選擇。

 

表 5.3

  • 招募社區藥劑師加入地區康健中心的網絡
  • 透過將藥劑師納入地區康健中心慢性疾病管理計劃護理模式下的跨專業團隊成員,加強藥劑師的角色,以期為地區康健中心的會員提供藥物建議和諮詢,特別是服食多種藥物、服食特定藥物(例如薄血丸)、新診斷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出院或近期改變藥物治療方案的會員 
  • 善用網絡內的社區藥劑師,為市民提供戒煙服務 
  • 在合適情況下提供其他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服務 
  • 進一步探討社區藥劑師在覆配藥物和相關諮詢服務中的角色,以支援公營醫療系統

為支持香港社區藥房的發展,醫務衞生局已成立社區藥房工作小組,就下列事宜提供意見︰ 

  1. 在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督導下發展社區藥房服務; 
  2. 增強藥劑師的培訓以支持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及 
  3. 釐定藥劑師所需的資歷/培訓及工作經驗,以支持地區康健中心推行的計劃。

 

在上述背景下,政府建議加強社區藥房的角色,包括協助病人監察藥物依從性、根據既定的社區藥物名冊向醫管局病人和加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的病人提供配藥服務。

 

藥物成本是醫療開支一大來源,但購買不同種類的藥物,例如普通藥或專利藥,及新研發藥物或較舊藥物之間,價格相當懸殊[22]。管理慢性疾病的經常性藥物開支高昂,是導致病人使用公共服務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外,我們將設立一個主要由非專利藥物及選定專利藥物構成的社區藥物名冊,讓社區內的病人能以較低價錢購買藥物,同時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享用從私營界別購買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所提供的服務(見第4章建議4.3

 

 

 

第5章 – 規劃基層醫療人手行動計劃

行動
短期
中期
長期

5.1 基層醫療健康的人手供應

增加由教資會及政府資助的醫療培訓學額

行動: 短期

邀請各管理局及委員會於其認證及實習培訓課程中增加基層醫療健康內容的比重

行動: 中期

吸引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的基層醫療專業人員來港執業

行動: 短期

反映及優化醫療專業人員的基層醫療健康人力推算

行動: 短期 - 中期 - 長期

5.2 基層醫療健康培訓

繼續與不同的機構合作,提供基層醫療健康相關的培訓課程

行動: 短期

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的家庭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和社工的專業培訓

行動: 中期

建立系統化的輪換制度,協調不同服務為基層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培訓

行動: 中期 - 長期

5.3 中醫師

加強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的角色

行動: 短期 - 中期 - 長期

以慢性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為重點,尋找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的機會

行動: 短期 - 中期 - 長期

為中醫師制定基層醫療健康培訓計劃

行動: 中期

5.4 專職醫療人員和社區藥劑師

修改相關法例,讓病人在特定情況下無須醫生轉介下直接獲得某些醫療專業服務(例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

行動: 短期

根據社區藥房工作小組的建議,支援社區藥房的發展

行動: 短期

指定為醫管局病人配藥的社區藥房

行動: 短期 - 中期

邀請社區藥房支援「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

行動: 短期 - 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