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B – 選定地區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的全球大趨勢

在1978年《阿拉木圖宣言》(Declaration of Alma-Ata)之後的數十年,人們變得更健康、更富裕、更長壽。然而,全球化、人口老化及城市化等新挑戰使世界各地的醫療系統難以滿足日益增長及不斷變化的醫療健康需要。此外,許多國家的醫療服務仍然以疾病為中心、著重於治療、偏向零散且欠缺效率。跨界別、跨服務、讓社區參與醫療決策的機會往往被忽視。基層醫療健康的概念因一再被重新詮釋及定義,令人對基層醫療的定義和服務範圍感到混淆。有鑑於此,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在2008年的世界衞生報告《基層醫療健康︰過去重要,現在更重要》中提出改革醫療體制,以提升健康平等性,實現以人為本的醫療體制,促進和保障社區健康,讓衞生機構更加穩定可靠。世衞在2018年檢討了數十年來的經驗,並在《二十一世紀基層醫療健康願景:邁向全民健康覆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檢討了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組成部分。 

 

在1978年宣言發表40周年之際,各國政策制定者及衞生專家在阿斯塔納舉行會議,並於2018年制定《阿斯塔納基層醫療健康宣言》(Declaration of Astana)。各國重申全民健康的承諾及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重要性,並承諾讓多個界別參與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各國將從政策、投資、知識、人力資源、技術及資金等方面強化基層醫療健康系統,亦會促進個人及社區管理健康的能力,並協調各持份者的付出及共同努力。 

 

為有效推行基層醫療,世衞自1980年代以來推動建立地區健康系統。地區健康系統是醫療體系的一個獨立組成部分,包括地區內所有政府或非政府的相關醫療健康活動及服務。最有效的地區健康系統應由訓練有素的地區健康服務管理團隊負責統籌,提供全面的服務,涵蓋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治療和康復服務等範疇。其組成部分包括地區健康辦事處、地區醫院、健康中心、社區和家庭、私營醫療界別、非政府機構及志願衞生服務2。世衞在1995年檢討了地區健康系統的經驗,並確定成功的地區基層醫療策略的關鍵範疇,包括:組織、規劃及管理;融資及資源分配;資訊;社區醫療健康參與;跨界別行動;能力培訓;加強健康中心和地區醫院的能力;社區醫療系統;及質素保證。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加劇了慢性疾病負擔帶來的挑戰,以及人口老化、醫療服務可及性和醫療成本上升帶來的風險因素,突顯擁有強大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地區更有能力維持基本醫療服務,並將2019冠狀病毒病的併發症和死亡降至最低。在此背景下,世衞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於2022年4月制定了基層醫療健康區域框架。 

 

框架建議的策略方向包括:

  1. 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有效服務提供模式,透過使用綜合服務網絡和跨專業護理、引入和擴展服務組合、與社會福利服務連繫以及利用數碼技術; 
  2. 建立一個配合社區需要的服務提供者和醫護人員平台,透過工作轉移、增加人手、鼓勵措施、調整招聘、培訓和教育、跨專業團隊和私營界別參與等優化措施;  
  3. 融合基層醫療融資與健康需要,透過改革醫療採購和效益設定,提升基層醫療和市民健康,並優先考慮針對基層醫療健康和公共衞生的融資安排,解決公共財政管理中的樽頸問題; 
  4. 建立支持基層醫療改革的環境,透過修訂法律、政策和監管框架,支援綜合和社區參與式服務,加強衞生管理和協調,提升社區參與,建立有助學習和改善的監察機制,投資於基層醫療健康基建,及促進數碼技術在醫療上的運用。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國家方面,經合組織審視了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前後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後,在2020年出版的《發揮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潛力》指出關鍵的政策挑戰並建議作出多項改變。有關建議包括:在數碼科技支援下推行跨專業護理模式;提供更多經濟誘因鼓勵團隊合作,以及以預防為重點及連貫的護理服務;在數碼工具支援下,讓病人參與更多自主健康管理。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啟發了很多基層醫療的創新發展,例如容許社區藥劑師延長配藥服務、由社區醫療工作者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資訊、發展遙距醫療服務、及以附加收費加強服務提供。

 

 

 

選定地區的基層醫療健康實踐

以下簡要介紹中國內地、英國、新加坡、澳洲及新西蘭五個選定地區的基層醫療健康政策方向、管治、策略採購、服務提供及醫療融資情況。相關比較見表B.1。

表B.1:

選定地區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政策方向、管治、策略採購、服務提供和醫療融資

中國內地 英國 新加坡 澳洲 新西蘭
醫療政策方向
  • 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的公共醫療體系。
  • 制定福祉與健康政策,幫助市民實現更自主、更健康及更長壽的生活。
  • 鼓勵市民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同時構建醫療安全網,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可負擔的醫療健康服務。
  • 以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作為第一個接觸點,協調地區層面的護理工作。
  • 所有新西蘭市民的健康未來(Healthy futures for all New Zealanders)——讓人們生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管治與策略採購
  •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負責擬訂人民健康政策和措施,監督和協調各項衞生策略的實施。
  • 醫療及社會護理部(Department of Health & Social Care)負責監督相關政策。
  • 護理質量委員會負責質素保證。
  • 法定「綜合醫療護理委員會」(Integrated Care Boards)負責策略採購。
  • 衞生部(Ministry of Health)負責監督及規管醫療健康系統。
  • 衞生委員會(Health Council)作為整體監督機構,構建醫療制度並規管專業醫療人員提供的服務。
  • 「基層醫療網絡」(Primary Health Networks)負責策略採購。
  • 衞生部 (Ministry of Health)負責政策制定、管理、規管、表現評估及撥款。
  • 新西蘭健康管理局(Health New Zealand)在地區進行策略採購。
地區健康系統內的服務協調、監察及臨床支援
  •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每位居民提供跨專科的協調服務組合。
  • 分級診療」政策: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作為第一層的接觸點,對預防性和治療性護理、慢性和急性護理進行分流,並協調不同級別的醫療健康服務。
  • 大型醫院在地區支援基層醫療健康及其他醫療單位,構成「醫療聯合體」。
  • 國民保健署匯聚廣泛的醫療服務,以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普通科醫生為第一個接觸點。
  • 居民必須註冊一個普通科醫生以獲取國民保健署的服務。接受國民保健署專科和醫院服務須由普通科醫生轉介。
  • 超過99%的普通科醫生在由臨床主任帶領的「基層醫療網絡」中提供資助服務。
  • 由23間受資助的綜合診所及1 800間私家普通科診所組成的網絡為居民提供在家附近的基層醫療服務。
  • 「基層醫療護理網絡」及政府基層醫療中心為社區普通科醫生和患者提供臨床支援。
  • 區域醫護聯網和「護聯中心」(Agency for Integrated Care) 負責支援及協調醫療及社會服務以提供綜合護理
  • 為確保急症服務質素,急症服務的收費較高,但經普通科醫生轉介可獲得急症服務資助。
  • 各「基層醫療網絡」建立由普通科醫生主導的臨床委員會和社區諮詢委員會,以促進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伙伴關係建設、能力建設和表現監察。
  • 護士和普通科醫生支援由政府資助的免費普通科醫生幫助熱線,在非辦公時間提供醫療健康支援。
  • 政府評估醫療健康表現並發表公開報告。
  • 新西蘭健康管理局資助「基層醫療機構」(Primary Health Organisations)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並協調各項資助服務。
  • 「基層醫療機構」連繫普通科醫生和其他醫療健康專業人員,為已註冊服務的市民提供服務。
  • 政府評估「基層醫療機構」的表現並發表公開報告。
醫療融資
  • 2021年全國衞生總費用中,社會衞生支出(包括社會醫療保險、企業融資/保險計劃和社會機構融資計劃)佔44.9%,政府衞生支出佔27.4%,個人衞生支出佔27.7%。
  • 約80%的醫療開支由政府向國民保健署提供稅收資助,國民保險供款及私人支付所佔比例較小。
  • 約一半的醫療開支由政府資助,資金來源包括稅收、強制醫療保險(由僱主及僱員供款)以及強制醫療儲蓄(來自薪酬收入)。而由政府注資成立的「保健基金」(MediFund)提供安全網。
  • 約70%的醫療開支透過政府稅收資助。
  • 大多數納稅人繳納應課稅入息2%,沒有私人保險的高收入群體額外支付1%至1.5%的附加稅,用於涵蓋的低成本或免費醫療健康服務的全民醫療保險供款。
  • 約80%的醫療總開支透過政府稅收資助,小部分來自自付費用及私人醫療保險。
  • 超過四分之三的公帑撥予地區,19%撥予重要的全國醫療服務。

中國內地

近年來,中國的醫療衞生體系發展迅速,重點加強了基層醫療體系建設。2015年,國務院印發《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全面提出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的願景和目標,旨在優化醫療衞生資源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在組織、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和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和責任界定、質量保證、監察和評估等方面指導地區醫療衞生發展的實施。5 2016年,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啟動往後15年的醫療衞生體系發展策略。相關原則包括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的公共衞生體系。6 2018年,國務院成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負責擬訂國民健康政策和措施,監督和協調各項「健康中國」策略的實施。7 2019年制定全面行動計劃,涵蓋多個範疇的行動,包括公共衞生教育、健康飲食、體育鍛煉、控煙、心理健康、環境健康、婦女兒童健康、中小學生健康、職業健康保護、老年人健康、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傳染病、地方病,以及「健康中國2030」的管理、監測評估、監督考核、技術支援、宣傳等支撐體系。8 同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衞生與健康促進法》,旨在發展醫療衞生與健康事業,保障公民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9  

 

在預防為主的醫療健康策略上,「分級診療」政策強調社區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單位作為第一層的接觸點,對預防性和治療性護理、慢性和急性護理進行分流,並協調不同級別的醫療健康服務。10 為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2016年起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鼓勵每位居民與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簽訂服務協議。團隊成員包括家庭醫生、社區護士和公共衞生醫師,提供一籃子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讓每位居民都能享受綜合、連續、協同的醫療健康服務。11 為提升地區基層醫療體系能力,在政府領導下,根據各地特點組建「醫療聯合體」。資源較多的醫院,尤其是規模較大的公立醫院,率先與基層醫療健康單位和邊遠地區組建網絡,大型醫院透過適當的轉介和協作機制,為成員服務單位提供管理支援、臨床支援和培訓,旨在優化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使穩定和慢性疾病患者在基層醫療或較基層級別的醫療服務就醫,並提供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到長期護理的協調和連貫的醫療保健服務。在醫院和基層醫療健康單位之間,識別和建立就診、轉介、健康管理和遠程醫療的職責分工、利益分配機制、轉介制度和數據互通制度。12   

 

目前,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在中國內地的醫療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佔醫療服務機構總數的94.8%,其診療人數佔總數的50.2%。13 《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出台後,醫療衞生財政保障水平不斷提升。與2015年相比,2021年個人衞生支出佔全國衞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9.97%下降至27.7%,社會衞生支出(包括社會醫療保險、企業融資/保險計劃和社會機構融資計劃)所佔比重由39.15%增加到44.9%,而政府衞生支出的比重由30.88%下降至27.4%。14 以普通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基層服務長期薄弱的狀況逐步改變,基本醫療衞生服務平等性和可及性明顯提升。15 

 

 

 

英國

1948年生效的《國民保健服務法》(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規定,政府有責任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以確保提升市民的身心健康。《國民保健服務法》將廣泛的醫療服務整合在國民保健署之下。國民保健署是一個龐大的機構,資金主要來自政府一般稅收,國民保險供款及私人支付所佔比例較小。16 

 

國民保健署的服務對普通居民一般而言是免費的。居民接受國民保健署的服務,必須先註冊自己的普通科醫生(即家庭醫生)。普通科醫生是國民保健署服務的第一個連繫點,與護士、服務經理、醫護助理、接待員和行政人員組成的團隊在普通科診所中合作。藥劑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助產士、地區護士、健康探訪員和其他專職醫療人員和普通科醫生在同一社區工作。國民保健署的專科和醫院服務需要普通科醫生的轉介,但緊急治療、性健康、藥物濫用及酗酒服務除外。患者可以透過國民保健署「電子轉介服務」(e-Referral Service)網上預約國民保健署醫院服務,「電子轉介服務」涵蓋每間醫院和每間普通科診所。透過「電子轉介服務」收集的數據用於治療成本回扣和服務規劃,「數碼國民保健署」(NHS Digital)負責確保安全和善用醫療數據。17 

 

在社區中,普通科醫生與社區服務、精神健康服務、社會護理、藥房、醫院和志願服務界別合作,形成「基層醫療網絡」(primary care network),臨床主任可以是普通科醫生、普通科護士、臨床藥劑師或其他在普通科診所中工作的臨床專業人士,能夠為市民在居所附近提供更多主動、個性化、協調和更綜合的醫療和社會護理。每個「基層醫療網絡」通常服務30 000到50 000人的社區,人口規模小至能夠提供個人護理,同時大至能夠產生影響和規模效益。18 社區中的醫療服務並不會被強制加入「基層醫療網絡」。然而,因現時超過99%的普通科醫生已經加入了「基層醫療網絡」,不加入網絡的普通科醫生將失去大量額外資助,而其鄰近的「基層醫療網絡」服務提供者將獲得資助,以向未加入「基層醫療網絡」診所覆蓋範圍的患者提供服務。19 

 

在管治及質素保證方面,醫療及社會護理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支援醫療及社會護理大臣及其他內政大臣監督醫療及社會護理政策以及國民保健署提供的服務,幫助市民實現更自主、更健康及更長壽的生活。醫護品質委員會(Care Quality Commission)透過監察及巡查,規管英國的醫療及社會護理服務,包括國民保健署服務。委員會對相關服務作品質評定(分為四個等級,從「優秀」至「不合格」),服務處所須展示評級。表現不佳者將被處以罰款及取消註冊。委員會在網站公布巡查報告及服務改進意見。

 

目前,在人口老化、服務需求和醫療開支增加的情況下,國民保健署出現巨額財赤。20 病人輪候時間更長,服務質素有所下降。2014年,政府公布一項改善基層醫療的計劃,為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主動及個性化的護理服務。21 2019年,國民保健署制定未來五年及十年改善醫療健康服務的「長遠規劃」(Long Term Plan)。相關策略包括讓人們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及醫療服務,鼓勵在「基層醫療網絡」中進行更多合作,增加資源投放在一些最主要的不良健康因素,增加國民保健署人手並加強培訓,讓病人可以更方便使用服務及了解健康資訊,讓工作人員可以更好地使用數碼工具及查閱病歷紀錄,改進對患者及人口數據的分析,減少服務重疊,並善用國民保健署的綜合採購力去減低成本。22 汲取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經驗,《2022年衞生與護理法》(Health and Care Act 2022)於2022年4月頒布,透過在英國各地建立法定的「綜合醫療護理委員會」(Integrated Care Board, ICB)和「綜合醫療護理聯盟」(Integrated Care Partnership, ICP)等措施,支援「國民保健署長遠規劃」(NHS Long Term Plan)的有效執行,同時加強民主問責制,以改善醫療和護理系統的整合,及減少採購過程中的官僚作風。23 

 

「綜合醫療護理委員會」從英國國民保健署獲得財政資源,採購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由服務需要評估、規劃、採購至監察的過程),向國民保健署開支和負責區域的表現問責,並具有在負責區域制定管治架構的靈活性(例如設立委員會)。「綜合醫療護理聯盟」連繫「綜合醫療護理委員會」、國民保健署服務提供者與地區當局和其他地區合作夥伴,制定該地區的綜合醫療護理策略。24

 

 

新加坡

政府一方面鼓勵人們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另一方面構建「S+3M」(即資助、「終身健保 (MediShield)」、「保健儲蓄 (MediSave)」和「保健基金 (MediFund)」)多層醫療安全網,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可負擔的醫療健康服務。在低稅率下,公共醫療開支由稅收、強制性的醫療保險以及強制性的醫療儲蓄計劃共同承擔。強制性的醫療保險即「終身健保」,是由僱主及僱員共同供款的基本醫療保險計劃,用於支付大額醫院賬單及選定的昂貴門診治療。而強制性的醫療儲蓄計劃是指名為「保健儲蓄」的國民儲蓄計劃,由中央公積金局管理,將個人部分收入存入賬戶用於未來醫療費用。如果病人在獲得政府資助並提取「終身健保」和「保健儲蓄」後,支付醫療費用仍有困難,可申請政府的「保健基金」資助。25  

 

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是醫療健康系統的基礎,是患者在社區中的第一個接觸點。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治療急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管理慢性疾病,提供預防護理服務(如健康篩查),與其他服務提供者協調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並支援患者尋求合適的專業護理。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由包括23間綜合診所(polyclinic)及1 800間私家普通科醫生診所提供。綜合診所提供獲資助的基層醫療、預防護理及健康教育服務。私家普通科醫生診所提供的基層醫療就診人次佔總數的80%,超過一半的患者可在住所1公里範圍內就診。為支援普通科醫生及患者進行慢性疾病管理,政府成立了5間「社區健康中心」、8間家庭醫療診所及10個「基層醫療護理網絡」。「社區健康中心」提供輔助醫療服務,例如糖尿病足部篩查、護士諮詢和物理治療服務,以支援普通科醫生和慢性疾病患者。「家庭醫療診所」是由護士和專職醫療人員團隊支援的醫生組成的診所。「基層醫療護理網絡」是由護士和護理協調員組成團隊以支援普通科醫生的網絡。「基層醫療護理網絡」的普通科醫生在「慢性疾病註冊系統」(Chronic Disease Registry)註冊患者,以便追踪和監察患者的進展和臨床成效。如有需要,患者會被轉介給護理輔導員和相關的輔助醫療服務,例如糖尿病足部篩查或糖尿病視網膜篩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HealthHub e-Services作為政府基層醫療健康措施的「數碼大門」,促進護理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協調,讓患者可以透過手機或電腦查閱家庭醫生的醫護計劃、自己的醫療紀錄及管理醫療支付及預約。鑑於人口老化,政府於2009年成立「護聯中心」(Agency for Integrated Care),協調長者護理服務,加強衞生和社會範疇的服務發展和能力建設。「護聯中心」主動接觸長者及其照顧者,加強合作夥伴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能力,並連繫合作夥伴以滿足長者需要。 26 

 

作為推動綜合護理的區域醫療經理,公營醫療體系三大「醫護聯網」(healthcare cluster,即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SingHealth)、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及國立健保集團)與衞生部合作,營運公立醫院和綜合診所,與「基層醫療護理網絡」合作支援私人家庭醫生,連繫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社區護理合作夥伴,照顧各有約150萬居民的地區。舉例說,SingHealth是最大的公共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由急症醫院、國家專科中心、社區醫院和綜合診所組成,與區域醫療系統中的醫療及社會護理界別合作。為加強社區護理,醫院的註冊護士會被調派至樂齡活動中心,與醫務社工合作提供醫療服務。醫務社工在公共醫院、國家專科中心、綜合診所、社區醫院、安老院及臨終關懷中心與醫療健康專業人員及社區合作夥伴合作,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心理、環境及經濟支援,並協助出院患者順利回歸社區。集團亦成立病人支持小組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按服務收費。公民和永久居民可獲政府部分資助,部分由保健儲蓄中的醫療儲蓄支付。大約一半的營運開支由政府資助。27  

 

政府和醫療服務機構鼓勵患者前往急診科之前先看普通科醫生。急診科服務收費約為121至160新加坡元,遠高於香港。非急症患者可前往24小時開診或每日延長服務時間的普通科醫生或診所,收費更低,亦更便捷。28 2014 年,樟宜綜合醫院試行了一項GPFirst計劃,鼓勵非緊急情況的患者前往普通科醫生處而非急診科求醫。如果患者先看普通科醫生然後被轉介至急診科,可以優先在急診科就診,而其急診科收費可以獲得50新加坡元資助,以抵消普通科醫生診療費用。鑑於直接前往急診科的就診人數減少,政府擴大GPFirst計劃,讓更多地區的普通科醫生參與其中。29  

 

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普通科醫生成為照顧社區醫療需要的第一站。他們提供疫苗接種、門診諮詢、健康評估,並與綜合診所一起管理居家隔離患者。疫情加強了普通科醫生與公共醫護服務的伙伴關係。在此基礎上,政府推出了「Healthier SG」策略,重點關注預防護理,以應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的挑戰。隨著2022年10月Healthier SG《白皮書》的通過,全國Healthier SG登記計劃將於2023年下半年啟動。該計劃將首先開放予60歲及以上的居民,然後其後兩年開放予40至59歲的居民。每位計劃參加者將選擇登記一位家庭醫生/普通科診所,家庭醫生將與參加者一起制定個人護理計劃,提供每年至少一次的定期檢查,以進行健康評估、全額資助的指定篩查和疫苗接種,部分資助的慢性疾病管理服務、健康進展跟進、疫苗接種和必要時提供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參加者可以透過Healthy 365電子應用程式記錄他們為健康生活方式而參加的社區活動和體育活動,以賺取健康積分。計劃下的家庭醫生每年按人頭收取服務費,計劃的整體表現將以服務表現指標進行監察。為支援計劃,政府將加強對醫科學生、醫生、護士、藥劑師和專職醫療人員的社區護理和家庭醫學培訓,為家庭醫生提供數據系統支援及必要資訊科技設備的一筆過津貼,並制定新法例以授權予數據管治和要求向國家電子健康記錄系統提供電子健康記錄。30 

 

 

澳洲

澳洲衞生委員會(Health Council)是構建醫療衞生制度並規管所有醫護專業人員服務提供的整體監督機構。澳洲正面臨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帶來的挑戰。20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為16.1%,預計未來十年將增長更快。31 在2020/21年,估計有47%的人口患有10種選定慢性疾病中的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32 有鑑於此,澳洲採取全國協調的方法,透過「基層醫療網絡」(Primary Health Network)及地區普通科醫生帶領的團隊協調醫療服務。政府於2013年制定國家基層醫療策略框架,以加強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傳統的政府資助服務由國民健保地方醫療中心(Medicare Locals)提供,混淆了基層醫療提供者、服務協調者和採購者的角色。政府經檢討相關服務,於2015年設立31個「基層醫療網絡」。33 「基層醫療網絡」的作用是採購及協調服務,而非提供服務。「基層醫療網絡」獲取政府資助以委託服務,是一種策略性及實證為本的服務規劃和採購方法。他們建立由普通科醫生主導的臨床委員會和社區諮詢委員會,讓臨床醫生和社區參與基層醫療服務的決策。他們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匯聚不同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以及各州和各地區的衞生當局,將醫療系統的不同要素連接起來,提供綜合醫療服務。他們亦與當地的普通科醫生及其他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密切合作,以建立其能力、監察其表現並推動改革。為服務提供者及病人開發數碼健康及資訊互通系統,以支援服務整合。「基層醫療網絡」的七個優先工作範疇包括精神健康、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健康、人口健康、數碼健康、醫療人手、長者護理,以及酒精和其他藥物。34 

 

在大多數情況下,社區中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是醫療服務的第一個接觸點,提供的服務包括健康促進、預防及篩查、早期介入、治療及管理。普通科醫生在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中發揮核心作用,與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助產士、藥劑師、牙醫及原住民衞生工作者合作。35 普通科醫生是第二層及第三層公共醫療的把關者,病人經普通科醫生轉介方可接受澳洲「全民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所涵蓋的專科服務。36 如果患者需要在非辦公時間使用普通科醫生服務,可以致電政府資助的免費普通科醫生協助熱線,註冊護士將提供醫療健康資訊及建議,如有必要,普通科醫生將在一小時內回電,如有需要,主要城市及商業中心的私家醫生亦可在非辦公時間到社區提供上門服務。

 

澳洲的公共醫療開支龐大37,由高稅率資助38。在「全民醫療保險計劃」的覆蓋範圍內,居民可以低成本或免費獲得廣泛的服務,包括普通科醫生、專科醫生及其他專業醫療人員提供的醫療服務、住院治療服務及處方藥物。39 醫療保險的資金來自稅收及徵稅。大多數納稅人繳納其應課稅入息的2%作為醫療保險稅。政府向沒有購買私家醫院保險的高收入群體額外徵收1%至1.5%的醫療保險附加稅,用於涵蓋額外的私人醫療健康服務保障。40 

 

澳洲的公共醫療開支龐大37,由高稅率資助38。在「全民醫療保險計劃」的覆蓋範圍內,居民可以低成本或免費獲得廣泛的服務,包括普通科醫生、專科醫生及其他專業醫療人員提供的醫療服務、住院治療服務及處方藥物。39 醫療保險的資金來自稅收及徵稅。大多數納稅人繳納其應課稅入息的2%作為醫療保險稅。政府向沒有購買私家醫院保險的高收入群體額外徵收1%至1.5%的醫療保險附加稅,用於涵蓋額外的私人醫療健康服務保障。40 

 

澳洲的「健康表現框架(Health Performance Framework)」中有一份全面的指標清單,用於監察及評估不同州份或地區多年來的醫療健康表現。澳洲政府對數據進行分析,並在《澳洲的健康》上公開報告,為醫療決策提供參考。41

 

 

 

新西蘭

衞生部(Ministry of Health)是政府在醫療和殘疾體系上的主要策略顧問和管理者。它負責委任各個法定諮詢委員會、監管機構及官方機構,就醫療健康政策和撥款提供建議,並規管醫療健康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的質素。衞生部透過既定的行政系統和全國人口健康調查收集數據,以監察新西蘭人的健康狀況,管理資助和服務,為政策決策提供資訊等,並每年按健康成效指標公開報告醫療體系和服務提供者的表現。 

 

隨著《健康未來法》(Pae Ora (Healthy Futures) Act))在「健康和殘疾體系檢討」後於2022年7月1日生效,新西蘭成立了四個新部門 ─ 即「公共衞生處(Public Health Agency)」、「新西蘭健康管理局(Health New Zealand)」、「毛利健康管理局(Māori Health Authority)」和「殘疾人士部(Ministry of Disabled People)」,旨在改變健康和殘疾體系,以支援所有新西蘭人活得更長壽,並擁有最好生活質素。「公共衞生處」在衞生部內成立,領導公共衞生系統,並就公共衞生事務向總幹事、衞生部長及相關部門提供建議。「新西蘭健康管理局」將先前20個「區域衞生局(District Health Board)」的職能納入其區域和地區辦事處,並接管採購和運作服務角色,而衞生部的角色則側重於管理、策略和政策。「新西蘭健康管理局」負責整個醫療體系的日常運作,包括基層醫療和社區護理,以至地方、地區、區域和國家各層級的醫院和專科服務。「毛利人健康管理局」的成立是為了支援衞生部制定政策和策略,並與「新西蘭健康管理局」合作為毛利人社區提供服務。42 「殘疾人士部」為殘疾人士而設立,為政府在殘疾事務上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推動殘疾支援體系的轉型,讓殘疾人士及其家人能夠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43 

 

新西蘭約80%的醫療總開支透過政府一般稅收資助,小部分來自自付費用及私人醫療保險。超過四分之三的公帑撥給各區域,約19%用於國家衞生服務,約1%用於衞生部運作。44衞生部透過「新西蘭健康管理局」在全國資助和採購殘疾支援服務和一些衞生服務。「新西蘭健康管理局」資助「基層醫療機構」(Primary Health Organisation),透過普通科診所向已註冊「基層醫療機構」的市民提供資助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大多數普通科診所都加入了「基層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連繫社區中的普通科醫生、護士和其他醫護專業人員,以確保普通科醫療服務和其他醫療服務之間的無縫連貫護理,特別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慢性疾病。45 

 

為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坎特伯雷(Canterbury)的基層醫療改革經驗值得參考。坎特伯雷區域衞生局是20個「區域衞生局」其中之一,其轄區是75歲及以上人口最多的地區,亦是人口第二多的地區(超過50萬人)。2007年,坎特伯利區域衞生局意識到,如果不做任何改變,醫療健康系統將難以為繼。當時面臨的挑戰包括財赤不斷累積、入院人數不斷增加、輪候時間變長及人口急劇老化,因而需要有更多的醫院、醫生、護士及長者護理床位,這對坎特伯雷是難以負擔的。公眾在諮詢中一致認為醫療及社會護理服務必須「統一系統,統一預算」,患者應該是醫療及社會護理服務系統的中心。在HealthPathways網絡的支援下,基層醫療健康團隊(包括普通科醫生、護士、藥劑師及其他醫療健康專業人員)可獲取醫院專科醫生的技能及治療資訊,能夠提供通常在醫院才能提供的更專業服務。46「電子互通醫療紀錄系統 (Electronic Shared Care Record View)」,是建立在各個普通科醫生、醫院及其他服務資料庫現有系統上的數據入門網站,提供可供所有普通科醫生查閱的全面醫療紀錄。「電子轉介管理系統(Electronic Request Management System)」,是私營與公營醫療健康服務機構之間的轉介系統,使普通科醫生、社區護士、藥劑師、專科醫生及醫院能夠在社區護理中更好合作。透過基層醫療改革,坎特伯利在無須擴大醫院規模的情況下成功應對人口老化下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減少急症及緊急入院人次,縮短住院時間,並轉虧為盈。47

 

 

2 Chatora, R., & Tumusiime, P. (2004). Health sector reform and district health systems. 

3 世界衞生組織 (1995). District health systems : global and regional review based on experience in various countries.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Member State Consultation on the Regional Framework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Virtual, 26-27 April 2022: meeting report.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20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  

6 新華社 (2016)《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7 新華社 (2018)《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9)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9 新華社 (20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6)《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2016)《關於印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指導意見的通知》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20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基層衛生健康司 (2019)《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0) 《醫療聯合體管理辦法(試行)》  

1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2)《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政府網 (2016)《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2017)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2017)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  

16 2018年,78%的醫療開支由政府計劃資助,17%為自付費用,3%來自國民醫療保險,3%來自其
他計劃。資料來源:OECD (2020). Health at a Glance: Europe 2020. 

17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2011). It’s Your Practice: A patient guide to GP services.

18 NHS, the UK (2021). Primary care networks.

19 The King’s Fund (2020). Primary care networks explained. 

20 National Audit Office, the UK (2019). NHS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21 Department of Health, the UK (2014). Transforming Primary Care: Safe, proactive, personalised care for those who need it most.  

22 NHS, the UK (2019). NHS Long Term Plan. 

23 The National Archives (2022). Health and Care Act 2022. 

24 The National Archives (2022). Health and Care Act 2022.  

24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2019). MediShield Life; MediSave; Medifund.

25 新加坡衞生部 (2019). MediShield Life; MediSave; Medifund.   

26 新加坡衞生部 (2019).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新加坡護聯中心 (2019). Primary Care Pages.  新加坡衞生部 (2019). HealthHub.   

27 SingHealth Group (2021). About us.  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 (2020). SingHealth Duke-NUS Academic Medical Centre Annual Report 2019/2020.    

28 24小時診所的診療費用約為80至110新元(約合451至620港元)。大約有28家診所24小時開診或延長服務時間(通常至午夜12:00)。在急診科,非危及生命的病例被分類為較低優先級別,輪候時間亦較長。資料來源:Hospitals.SG.(2015). 24-hour Clinics.  SingSaver PTE Ltd. (2021). A Complete Guide To 24-Hour Clinics In Singapore.    

29 新加坡衞生部 (2020). The experience of the GPFirst Programme. 

30 新加坡衞生部 (2022). Healthier SG.

31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 Twenty years of population change.  

32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22). Chronic conditions and multimorbidity.  

33 John Horvath AO (2014). Review of Medicare Locals: Report to the Minister for Health and Minister for Sport.  

34 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8). PHN Background; Fact Sheet: Primary Health Networks.

35 Standing Council on Health,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13). National Primary Health Care Strategic Framework.  

36 healthdirect, Australia (2018). Australia’s healthcare system.  

37 G2017-18年政府醫療開支佔稅收的比例為24.4%。資料來源: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9). Health expenditure Australia 2017–18.   

38 最高的個人邊際稅率約為 45%。 

39 healthdirect, Australia (2020). What is Medicare?  

40 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e (2022). Medicare levy. 

41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21). Australia's health performance framework.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22). Australia’s Health 2022. 

42 Health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Government (2022). About Us. Ministry of Health, New Zealand (2021). Strategic Intentions 2021 to 2025.

43 Ministry of Disabled People, New Zealand Government (2022). About Us. 

44 Ministry of Health, New Zealand (2016). Funding.  

45 Ministry of Health, New Zealand (2022). New Zealand health system. Ministry of Health, New Zealand (2022). About primary health organisations.  

46 e.g. skin lesions removals for skin cancer at-risk cases, treatment for heavy menstrual bleeding and insertion of intrauterine device.  

46 例如皮膚癌高危病例的皮膚病變切除、月經大出血的治療以及子宮環置入。

47 自2008年以來,經普通科醫生轉介的60歲及以上患者急症入院人數、長者護理入院人數及安老院護理床位日數呈下降趨勢。當地急症入院人數及住院時間亦低於其他區域衞生局的數字。資料來源:Gullery, C., & Hamilton, G. (2015). Towards integrated person-centred 
healthcare–the Canterbury journey.  Timmins, N., & Ham, C. (2013). The quest for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 case study in Canterbury, New Ze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