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A – 香港目前的醫療系統

香港的公私營醫療機構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其中公營醫療服務收費低廉,為市民提供醫療安全網,確保不會有人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醫療服務。

 

醫務衞生局就本港的醫療服務制定政策和分配資源,以保障和促進市民的健康,讓市民享有整全的醫療服務,並確保不會有人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醫療服務。 

 

衞生署是公共衞生監管機構,負責執行政策和法定職責。該署通過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提供醫療和康復等服務,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負責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醫管局轄下醫院、專科門診診所、普通科門診診所及外展服務,提供醫療和康復服務。

 

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於2019年3月1日成立,在決策局層面監察及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工作重點是發展基層醫療的全新模式,致力公私營協作及醫社合作,提供切合地區需要及特點的服務,並提高公眾對健康生活、預防疾病及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識。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自成立以來一直負責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全面檢討及未來發展。 

健康指數一覽

2020年 嬰兒死亡率 2 (按每千名登記活產嬰兒計算)
2020年 孕婦死亡比率 0 (按每十萬名登記活產嬰兒計算)
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2021年 83.2歲(男性) 87.9歲(女性)
(推算)2069年 88.4歲(男性) 93.9歲(女性)

香港擁有一流的醫療系統和非常專業的醫療隊伍。2020年,香港的嬰兒死亡率是全球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地方之一。2021年,男性及女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是全球最高的地方之一。  

 

根據香港的《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帳目》,1989/90年度至2019/20年度,香港的醫療衞生總開支由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6%增至6.7%。同期,公共醫療衞生開支(2019/20年度為1,015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6%)佔醫療衞生總開支的比例,亦由40%增至54%。過去五年,政府在醫療衞生方面的經常撥款增加,由2016年的587億元增至2021年的959億元,增幅約63%。政府在醫療衞生方面的經常撥款較2020年的871億元按年上升超過10%。2021年,醫療衞生的經常開支佔政府經常開支的19%。 

 

 

醫療服務

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是醫療過程的第一步,涵蓋多項服務,包括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普通科門診及專職醫療服務,以及向無需即時到醫院求診的特定年齡組別人士提供特別服務。 

 

普通科門診及專職醫療服務主要由私營機構及非政府機構提供。在2020/21年度,私家西醫診所的求診人次超過1 800萬。非政府機構營辦社區診所,不少更舉辦健康推廣及教育活動。有些非政府機構也提供長者健康評估服務及婦女健康檢查服務。

 

公營界別主要通過衞生署及醫管局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衞生署透過各個工作範疇,採取貫穿人生不同歷程的措施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重點是預防護理。醫管局營運73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包括三間社區健康中心,服務使用者主要為長者、低收入家庭和長期病患者。2021年,約有170萬名病人使用這些服務,就診人次達630萬。

 

 

地區康健中心

為加強地區為本基層醫療健康,醫務衞生局目標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各地區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資,並由非政府機構營運,推動醫社合作和公私營協作及以地區為本的服務。康健中心專注於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預防服務,包括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篩查和管理,及社區復康服務。 

 

隨着位於葵青、深水埗、屯門、黃大仙、南區及元朗區的康健中心投入服務,荃灣區的康健中心亦會於2022年內投入服務。其他11區已由2021年9月起先後設立規模較小及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 

 

 

 

預防護理

衞生署通過以下服務,為市民(特別是嬰兒、兒童、婦女及長者)提供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服務。 

 

 

家庭健康

衞生署設有31所母嬰健康院及三所婦女健康中心,為初生嬰兒至五歲幼童和64歲或以下的婦女,提供免疫接種、親職教育、健康及發展監察和母乳餵哺支援。母嬰健康院和婦女健康中心亦為婦女提供產前產後服務、家庭計劃服務、子宮頸篩查服務和健康教育。2021年,約有16 000名孕婦及35 000名初生嬰兒到母嬰健康院接受服務。

 

 

學生健康

衞生署設有13所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和四所健康評估中心,為中小學生提供健康檢查和個別輔導服務。八所學童牙科診所提供預防牙患服務,包括周年檢查和基本護理。在特殊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童,可使用有關服務直至年滿18歲為止。2020至21年度,約有 336 700名小學生(佔全港小學生的94%)使用這些服務。在特殊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童,可使用有關服務直至年滿18歲為止。

 

 

長者健康

現有18所長者健康中心為年滿65歲的長者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包括健康評估、治療、教育及輔導服務,而18支長者健康外展分隊則進行長者健康推廣活動,並為照顧者提供培訓。2021年,長者健康中心的登記人數約為38 000名,提供了約133 000次健康評估和診治服務,而長者健康服務的推廣活動則約有28萬人次參加。 

 

長者醫療券計劃為長者提供資助,讓他們在社區選擇最切合本身需要的私營基層護理服務。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2,000元醫療券,累積上限為8,000元。政府不斷檢視計劃的範圍和使用情況,以提升計劃成效,並加強長者基層醫療,特別是加強長者的預防護理。

 

 

疫苗接種

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兒童提供保護,以免他們染上結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破傷風、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肺炎球菌病和子宮頸癌(為合適年級的女學生接種)等疫苗可預防疾病。母嬰健康院會為懷孕26至34周的孕婦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種,作為恆常產前護理的一部分。

 

每年十月開始,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及疫苗資助計劃讓兒童和年滿50歲人士等合資格羣組,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中小學、公立醫院及診所、安老院舍、殘疾人士院舍、留宿幼兒中心及指定的智障人士服務機構,免費或獲資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由2022年11月起,各個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的合資格群組,已擴展至包括18歲以下人士(或中學生)。 

 

 

癌症篩查計劃

政府為市民提供子宮頸癌、大腸癌及乳癌篩查服務。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定期接受篩查;大腸癌篩查計劃則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病徵的居民接受篩查。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由2021年9月起展開,為合資格婦女提供篩查服務,目的是在病徵出現前發現乳癌,以便盡早治療。 

 

 

社區外展醫護服務

社區外展醫護服務旨在減低市民對住院服務的依賴,並協助病人在社區內康復。2021年,醫管局進行了201萬次家訪和外展護理服務,對象包括長者和精神病患者。社康護理服務的對象,約八成半是長者。社區老人評估小組定期前往安老院舍,為未能親身到專科門診診所的體弱院友提供醫療及護理服務,並訓練院舍照顧者掌握照顧院友的技巧。社區健康電話支援服務“護訊鈴”為已出院的公立醫院高風險年長病人提供支援,就疾病管理和護理支援提供意見,並安排轉介有需要的病人接受適當服務。 

 

 

口腔健康

政府的牙科護理政策旨在通過宣傳和教育,讓市民更注重口腔健康和養成良好習慣,從而改善口腔健康和預防牙患。政府舉辦多項教育活動,包括為學前兒童推出的「陽光笑容新一代」計劃、為小學生而設的「陽光笑容流動教室」,同時每年舉辦全港愛牙運動,推廣良好的口腔護理習慣。全港有11家政府牙科診所,提供止痛和脫牙的緊急牙科服務,另有六家公立醫院提供牙科專科護理服務。政府亦監察公眾食水的氟化物含量,幫助市民減少蛀牙。 

 

政府推行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成立外展隊,為居於安老院舍、使用日間護理中心及同類設施的長者實地提供免費口腔檢查,以及為照顧者提供口腔護理培訓。如有需要,可即場或在牙科診所提供免費治療。「護齒同行」計劃則透過非政府機構牙科診所,為年滿18歲的智障成年人士提供免費口腔檢查、牙科治療及口腔健康教育。特殊口腔護理服務在香港兒童醫院為六歲以下的智障學前兒童提供牙科服務,並在特殊幼兒中心為合資格兒童實地提供牙科檢查及口腔健康教育服務。 

 

 

 

精神健康

政府採用綜合模式,涵蓋預防、及早識別、適時介入和康復服務,以推廣精神健康,並通過與政府機構和其他相關組織合作,包括醫務衞生局、勞工及福利局、教育局、醫管局、社會福利署和衞生署,提供跨界別和跨專業的支援和護理服務。 

 

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服務主要由醫管局提供。醫管局提供的精神科服務包括住院設施、日間醫院、專科門診診所和社區外展服務。2020至21年度,醫管局通過上述各項服務為約275 800名人士提供治療及支援。2021至22年度,醫管局已預留約1.56億元額外撥款,以應付對精神科服務日益增加的需求。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就精神健康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見,並跟進《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所載建議。委員會於2021年3月展開先導計劃,以醫社合作模式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時評估、介入及支援服務。 

 

委員會於2021年9月展開第二階段的“陪我講”精神健康推廣及公眾教育計劃。《精神健康職場約章》旨在推廣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有超過855家機構簽署了該約章,逾51萬名僱員受惠。為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市民的精神健康帶來的影響,政府預留了三億元,供委員會推行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 

 

 

 

第二層、第三層及特別醫療

這些服務主要由醫管局轄下醫院及專科門診診所提供。截至2021年年底,全港有30 105張公立醫院病床,包括23 774張普通科病床、1 981張療養科病床、3 675張精神科病床和675張智障科病床。私家醫院有5 050張病床,包括4 682張住院病床和368張日間病床;護養院有6 465張病床;懲教署轄下院所則有874張住院病床。按每1 000人計算的病床數目為5.6張1。2020/21年度,公立醫院提供住院服務的開支為528億元,2021年有181萬名住院病人及日間住院病人出院。 

 

醫管局專科門診診所會按新症病人的醫療狀況緊急程度,安排診症日期,以確保病情緊急的病人優先獲得治理。病情穩定的病人會轉介醫管局的家庭醫學專科診所及普通科門診診所或私營醫療機構的基層醫護人員跟進。2021年,醫管局專科門診診所的就診人次為819萬。

 

2019/20年度,住院及專科門診服務(包括公私營界別)的開支約為969億元,其中公營界別佔73%。2020/21年度,醫管局的專科診所提供醫療服務的開支約為149億元。

 

 

專職醫療服務

醫管局的專職醫療人員包括聽力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視覺矯正師、物理治療師、足病診療師、義肢矯形師、言語治療師及醫務社工。他們為接受住院、門診、日間及社區護理服務的病人提供復康及延續護理,協助病人重新融入社會。2021年,醫管局專職醫療門診的服務人次為308萬。

 

 

急症服務

本港有18家公立醫院設有急症服務,為病情或傷勢嚴重的人士和災難事故傷者提供高水準的服務。 

 

病人按臨床情況分為五個類別:危殆個案歸入第一類、危急個案歸入第二類、緊急個案歸入第三類、次緊急個案歸入第四類,以及非緊急個案歸入第五類。分流制度確保有較緊急需要的病人會迅速獲得治理。2021年,第一類病人全部獲即時診治;第二類病人中有超過95%在15分鐘內獲得治理。 

 

2020/21年度,急症服務的開支約為43億元。2021年,有114萬人使用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服務,就診人次為187萬,即每天平均約5 100人次。 

 

 

其他特別服務

衞生署設有專科設施,包括19家美沙酮診所、17家胸肺科診所、八家社會衞生科診所、四家皮膚科診所、一所綜合治療中心、四所提供醫學遺傳服務的中心及診所、七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和兩所旅遊健康中心。2021年,約有210萬人次使用這些設施。

 

 

醫療收費及收費減免

政府對公立醫院和診所服務的資助高達97.3%。根據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有需要的社羣包括綜援受助人、低收入病人、年滿75歲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包括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受惠人)、長期病患者和貧困的年長病人,可獲醫管局豁免收費。 

 

 

私家醫院

私家醫院提供各類專科和醫院服務,與公營醫療界別互相補足。截至2021年年底,本港13間私家醫院(包括一間於2021年啓用的醫院),提供5 050張病床。2020年,私家醫院合共有276 723名病人入住,佔全港住院病人的15%。2019/20年度,私營住院服務的開支為265億元,佔整體公私營住院服務開支的36%。 

 

 

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

政府透過醫管局推行各項臨床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服務範疇包括白內障手術、血液透析、放射診斷造影、腸道檢查、青光眼治療、創傷手術及乳癌手術。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但病情穩定的普通科門診病人,選擇接受私營基層醫療護理服務。醫管局在2021年引入共同醫治模式,讓病情穩定的醫管局專科門診病人可接受私家醫療服務。

 

 

自願醫保計劃

自願醫保計劃旨在規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的質素,並增加市場透明度,令消費者更有信心購買醫療保險和選用私營醫療服務,從而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截至2021年年底,自願醫保保單數目已達98萬張。

 

 

中醫藥

旗艦基建

政府正興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以推動服務發展、教學培訓、創新和科研。2021年6月,政府公布委託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為中醫醫院營運的承辦機構。中醫醫院預計由2025年起分階段投入服務。 

 

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專責中藥檢測及科研,以期建立國際認可的標準。臨時中心已於2017年開始營運,並在中醫藥規管辦公室網頁發布研究成果。永久中心的建造工程於2021年6月展開,預計在2025年落成。

 

 

 

服務

全港各區設有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大學以協作模式運作,通過服務、培訓及研究推動中醫藥發展。政府每年提供約62萬個資助中醫門診配額,涵蓋內科門診、針灸和骨傷╱推拿服務。2021年的總求診人次約為128萬。 

 

醫管局在指定公立醫院推行中西醫協作計劃,以便在中風治療、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療和癌症紓緩治療提供中醫住院服務方面,汲取經驗。現時,參與醫院數目已增至八間,涵蓋醫管局全部七個醫院聯網。

 

私家中醫診所每年的求診人次約為900萬。

 

 

發展措施

為數五億元的中醫藥發展基金提供多項資助,惠及中醫藥業界不同層面,包括中醫藥培訓、優化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改善診所設備,以及支持科研和推廣等。二零二一年,前食物及衞生局就基金的整體實施情況展開檢討。 

 

簡化香港註冊外用中成藥在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註冊及銷售的審批流程,以及大灣區指定公共醫療機構聘請香港中醫師的安排,已於2021年8月落實。

 

 

 

疾病預防及控制

衞生署轄下的衞生防護中心與本地及國際衞生機構合作,在香港預防及控制疾病。該中心按照三個原則履行職務:實時監測、迅速介入和適時通報風險。衞生防護中心的工作涵蓋監測傳染病、定期發表監測工作報告和實驗室數據報告。 

 

 

防控傳染病

《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訂明香港有51種按法例規定須呈報的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不斷檢討和更新防控大型傳染病(包括流感大流行、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麻疹、中東呼吸綜合症、寨卡病毒感染及登革熱)爆發的策略,確保政府及社區都做好應對準備。 

 

衞生署轄下港口衞生科根據《國際衞生條例》和《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執行衞生檢疫措施,防止傳染病和其他嚴重疾病由外地傳入香港或由香港擴散外地。

 

 

防控非傳染病

非傳染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及糖尿病,因罹患這些疾病而死亡的個案,約佔2020年所有登記死亡個案的55%。  

 

政府正在落實《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定下須在2025年或之前實現的九項目標及一系列措施,以減低非傳染病造成的負擔。 

 

《香港癌症策略》旨在減輕癌症對本地人口帶來的負擔,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和提高他們的存活率。政府推廣健康生活,包括不吸煙、避免飲酒、均衡飲食和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作為基本防癌策略。 

 

衞生署亦正在協調和推行另外兩項行動計劃,為消除抗菌素耐藥性和病毒性肝炎對健康所構成的威脅,訂定策略和工作優次。 

 

 

 

促進健康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制定和執行策略及措施,向身處不同環境的目標群組推廣健康飲食、恆常體能活動及精神健康。該處亦提供傳染病的最新資訊和預防建議,並製作多種語言的宣傳物品,教導少數族裔人士如何預防傳染病和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衞生署與各區的健康城市計劃、非政府機構及其他社區伙伴緊密合作,並在他們的協助下舉辦促進健康活動、發放健康資訊、提醒市民注意健康風險,以及協助各方採取預防措施。

 

 

1 醫管局轄下醫院、私家醫院、護養院及懲教院所的所有病床均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