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A – 香港目前的医疗系统

香港的公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其中公营医疗服务收费低廉,为市民提供医疗安全网,确保不会有人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医疗服务。

 

医务卫生局就本港的医疗服务制定政策和分配资源,以保障和促进市民的健康,让市民享有整全的医疗服务,并确保不会有人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医疗服务。 

 

卫生署是公共衞生监管机构,负责执行政策和法定职责。该署通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供医疗和康复等服务,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医院管理局(医管局)负责提供公立医院及相关的医疗服务。医管局辖下医院、专科门诊诊所、普通科门诊诊所及外展服务,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

 

基层医疗健康办事处于2019年3月1日成立,在决策局层面监察及督导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基层医疗健康办事处的工作重点是发展基层医疗的全新模式,致力公私营协作及医社合作,提供切合地区需要及特点的服务,并提高公众对健康生活、预防疾病及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识。基层医疗健康办事处自成立以来一直负责推动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全面检讨及未来发展。 

健康指数一览

2020年 婴儿死亡率 2 (按每千名登记活产婴儿计算)
2020年 孕妇死亡比率 0 (按每十万名登记活产婴儿计算)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2021年 83.2岁(男性) 87.9岁(女性)
(推算)2069年 88.4岁(男性) 93.9岁(女性)

香港拥有一流的医疗系统和非常专业的医疗队伍。2020年,香港的婴儿死亡率是全球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地方之一。2021年,男性及女性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是全球最高的地方之一。  

 

根据香港的《本地医疗衞生总开支帐目》,1989/90年度至2019/20年度,香港的医疗卫生总开支由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6%增至6.7%。同期,公共医疗卫生开支(2019/20年度为1,015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6%)占医疗卫生总开支的比例,亦由40%增至54%。过去五年,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经常拨款增加,由2016年的587亿元增至2021年的959亿元,增幅约63%。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经常拨款较2020年的871亿元按年上升超过10%。2021年,医疗卫生的经常开支占政府经常开支的19%。 

 

 

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健康服务

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过程的第一步,涵盖多项服务,包括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普通科门诊及专职医疗服务,以及向无需即时到医院求诊的特定年龄组别人士提供特别服务。 

 

普通科门诊及专职医疗服务主要由私营机构及非政府机构提供。在2020/21年度,私家西医诊所的求诊人次超过1 800万。非政府机构营办社区诊所,不少更举办健康推广及教育活动。有些非政府机构也提供长者健康评估服务及妇女健康检查服务。

 

公营界别主要通过卫生署及医管局提供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卫生署透过各个工作范畴,采取贯穿人生不同历程的措施提供基层医疗健康服务,重点是预防护理。医管局营运73间普通科门诊诊所,包括三间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使用者主要为长者、低收入家庭和长期病患者。2021年,约有170万名病人使用这些服务,就诊人次达630万。

 

 

地区康健中心

为加强地区为本基层医疗健康,医务卫生局目标在全港18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各地区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资,并由非政府机构营运,推动医社合作和公私营协作及以地区为本的服务。康健中心专注于第一、第二及第三层预防服务,包括提供健康推广、健康评估、慢性疾病筛查和管理,及社区复康服务。 

 

随着位于葵青、深水埗、屯门、黄大仙、南区及元朗区的康健中心投入服务,荃湾区的康健中心亦会于2022年内投入服务。其他11区已由2021年9月起先后设立规模较小及属过渡性质的地区康健站。 

 

 

 

预防护理

卫生署通过以下服务,为市民(特别是婴儿、儿童、妇女及长者)提供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服务。 

 

 

家庭健康

卫生署設有31所母嬰健康院及三所婦女健康中心,為初生嬰兒至五歲幼童和64歲或以下的婦女,提供免疫接種、親職教育、健康及發展監察和母乳餵哺支援。母嬰健康院和婦女健康中心亦為婦女提供產前產後服務、家庭計劃服務、子宮頸篩查服務和健康教育。2021年,約有16 000名孕婦及35 000名初生嬰兒到母嬰健康院接受服務。

 

 

学生健康

卫生署设有13所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和四所健康评估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检查和个别辅导服务。八所学童牙科诊所提供预防牙患服务,包括周年检查和基本护理。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童,可使用有关服务直至年满18岁为止。2020至21年度,约有 336 700名小学生(占全港小学生的94%)使用这些服务。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童,可使用有关服务直至年满18岁为止。

 

 

长者健康

现有18所长者健康中心为年满65岁的长者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包括健康评估、治疗、教育及辅导服务,而18支长者健康外展分队则进行长者健康推广活动,并为照顾者提供培训。2021年,长者健康中心的登记人数约为38 000名,提供了约133 000次健康评估和诊治服务,而长者健康服务的推广活动则约有28万人次参加。 

 

长者医疗券计划为长者提供资助,让他们在社区选择最切合本身需要的私营基层护理服务。每名合资格长者每年可获2,000元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元。政府不断检视计划的范围和使用情况,以提升计划成效,并加强长者基层医疗,特别是加强长者的预防护理。

 

 

疫苗接种

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为儿童提供保护,以免他们染上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痺症)、破伤风、百日咳、麻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德国麻疹、水痘、肺炎球菌病和子宫颈癌(为合适年级的女学生接种)等疫苗可预防疾病。母婴健康院会为怀孕26至34周的孕妇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种,作为恒常产前护理的一部分。

 

每年十月开始,政府防疫注射计划及疫苗资助计划让儿童和年满50岁人士等合资格群组,在幼稚园及幼儿中心、中小学、公立医院及诊所、安老院舍、残疾人士院舍、留宿幼儿中心及指定的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免费或获资助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由2022年11月起,各个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计划的合资格群组,已扩展至包括18岁以下人士(或中学生)。 

 

 

癌症筛查计划

政府为市民提供子宫颈癌、大肠癌及乳癌筛查服务。子宫颈普查计划鼓励25至64岁曾有性经验的妇女定期接受筛查;大肠癌筛查计划则资助50至75岁没有大肠癌病征的居民接受筛查。乳癌筛查先导计划由2021年9月起展开,为合资格妇女提供筛查服务,目的是在病征出现前发现乳癌,以便尽早治疗。 

 

 

社区外展医护服务

社区外展医护服务旨在减低市民对住院服务的依赖,并协助病人在社区内康复。2021年,医管局进行了201万次家访和外展护理服务,对象包括长者和精神病患者。社康护理服务的对象,约八成半是长者。社区老人评估小组定期前往安老院舍,为未能亲身到专科门诊诊所的体弱院友提供医疗及护理服务,并训练院舍照顾者掌握照顾院友的技巧。社区健康电话支援服务“护讯铃”为已出院的公立医院高风险年长病人提供支援,就疾病管理和护理支援提供意见,并安排转介有需要的病人接受适当服务。 

 

 

口腔健康

政府的牙科护理政策旨在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市民更注重口腔健康和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改善口腔健康和预防牙患。政府举办多项教育活动,包括为学前儿童推出的「阳光笑容新一代」计划、为小学生而设的「阳光笑容流动教室」,同时每年举办全港爱牙运动,推广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全港有11家政府牙科诊所,提供止痛和脱牙的紧急牙科服务,另有六家公立医院提供牙科专科护理服务。政府亦监察公众食水的氟化物含量,帮助市民减少蛀牙。 

 

政府推行长者牙科外展服务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成立外展队,为居于安老院舍、使用日间护理中心及同类设施的长者实地提供免费口腔检查,以及为照顾者提供口腔护理培训。如有需要,可即场或在牙科诊所提供免费治疗。「护齿同行」计划则透过非政府机构牙科诊所,为年满18岁的智障成年人士提供免费口腔检查、牙科治疗及口腔健康教育。特殊口腔护理服务在香港儿童医院为六岁以下的智障学前儿童提供牙科服务,并在特殊幼儿中心为合资格儿童实地提供牙科检查及口腔健康教育服务。 

 

 

 

精神健康

政府采用综合模式,涵盖预防、及早识别、适时介入和康复服务,以推广精神健康,并通过与政府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包括医务衞生局、劳工及福利局、教育局、医管局、社会福利署和衞生署,提供跨界别和跨专业的支援和护理服务。 

 

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服务主要由医管局提供。医管局提供的精神科服务包括住院设施、日间医院、专科门诊诊所和社区外展服务。2020至21年度,医管局通过上述各项服务为约275 800名人士提供治疗及支援。2021至22年度,医管局已预留约1.56亿元额外拨款,以应付对精神科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  

 

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就精神健康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见,并跟进《精神健康检讨报告》所载建议。委员会于2021年3月展开先导计划,以医社合作模式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适时评估、介入及支援服务。 

 

委员会于2021年9月展开第二阶段的“陪我讲”精神健康推广及公众教育计划。《精神健康职场约章》旨在推广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环境,有超过855家机构签署了该约章,逾51万名雇员受惠。为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对市民的精神健康带来的影响,政府预留了三亿元,供委员会推行精神健康项目资助计划。 

 

 

 

第二层、第三层及特别医疗

这些服务主要由医管局辖下医院及专科门诊诊所提供。截至2021年年底,全港有30 105张公立医院病床,包括23 774张普通科病床、1 981张疗养科病床、3 675张精神科病床和675张智障科病床。私家医院有5 050张病床,包括4 682张住院病床和368张日间病床;护养院有6 465张病床;惩教署辖下院所则有874张住院病床。按每1 000人计算的病床数目为5.6张1。2020/21年度,公立医院提供住院服务的开支为528亿元,2021年有181万名住院病人及日间住院病人出院。 

 

医管局专科门诊诊所会按新症病人的医疗状况紧急程度,安排诊症日期,以确保病情紧急的病人优先获得治理。病情稳定的病人会转介医管局的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及普通科门诊诊所或私营医疗机构的基层医护人员跟进。2021年,医管局专科门诊诊所的就诊人次为819万。

 

2019/20年度,住院及专科门诊服务(包括公私营界别)的开支约为969亿元,其中公营界别占73%。2020/21年度,医管局的专科诊所提供医疗服务的开支约为149亿元。

 

 

专职医疗服务

医管局的专职医疗人员包括听力学家、临床心理学家、营养师、职业治疗师、视光师、视觉矫正师、物理治疗师、足病诊疗师、义肢矫形师、言语治疗师及医务社工。他们为接受住院、门诊、日间及社区护理服务的病人提供复康及延续护理,协助病人重新融入社会。2021年,医管局专职医疗门诊的服务人次为308万。

 

 

急症服务

本港有18家公立医院设有急症服务,为病情或伤势严重的人士和灾难事故伤者提供高水准的服务。 

 

病人按临床情况分为五个类别:危殆个案归入第一类、危急个案归入第二类、紧急个案归入第三类、次紧急个案归入第四类,以及非紧急个案归入第五类。分流制度确保有较紧急需要的病人会迅速获得治理。2021年,第一类病人全部获即时诊治;第二类病人中有超过95%在15分钟内获得治理。 

 

2020/21年度,急症服务的开支约为43亿元。2021年,有114万人使用公立医院的急症室服务,就诊人次为187万,即每天平均约5 100人次。 

 

 

其他特别服务

卫生署设有专科设施,包括19家美沙酮诊所、17家胸肺科诊所、八家社会卫生科诊所、四家皮肤科诊所、一所综合治疗中心、四所提供医学遗传服务的中心及诊所、七所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和两所旅游健康中心。2021年,约有210万人次使用这些设施。

 

 

医疗收费及收费减免

政府对公立医院和诊所服务的资助高达97.3%。根据医疗费用减免机制,有需要的社群包括综援受助人、低收入病人、年满75岁的高额长者生活津贴受惠人(包括广东计划及福建计划受惠人)、长期病患者和贫困的年长病人,可获医管局豁免收费。 

 

 

私家医院

私家医院提供各类专科和医院服务,与公营医疗界别互相补足。截至2021年年底,本港13间私家医院(包括一间于2021年启用的医院),提供5 050张病床。2020年,私家医院合共有276 723名病人入住,占全港住院病人的15%。2019/20年度,私营住院服务的开支为265亿元,占整体公私营住院服务开支的36%。 

 

 

公私营医疗协作计划

政府透過醫管局推行各項臨床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服務範疇包括白內障手術、血液透析、放射診斷造影、腸道檢查、青光眼治療、創傷手術及乳癌手術。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但病情穩定的普通科門診病人,選擇接受私營基層醫療護理服務。醫管局在2021年引入共同醫治模式,讓病情穩定的醫管局專科門診病人可接受私家醫療服務。

 

 

自愿医保计划

自愿医保计划旨在规范个人偿款住院保险产品的质素,并增加市场透明度,令消费者更有信心购买医疗保险和选用私营医疗服务,从而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截至2021年年底,自愿医保保单数目已达98万张。

 

 

中医药

旗舰基建

政府正兴建香港首间中医医院,以推动服务发展、教学培训、创新和科研。2021年6月,政府公布委托香港浸会大学(浸大)为中医医院营运的承办机构。中医医院预计由2025年起分阶段投入服务。 

 

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专责中药检测及科研,以期建立国际认可的标准。临时中心已于2017年开始营运,并在中医药规管办公室网页发布研究成果。永久中心的建造工程于2021年6月展开,预计在2025年落成。

 

 

 

服务

全港各区设有18间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由医管局、非政府机构和本地大学以协作模式运作,通过服务、培训及研究推动中医药发展。政府每年提供约62万个资助中医门诊配额,涵盖内科门诊、针灸和骨伤╱推拿服务。2021年的总求诊人次约为128万。 

 

医管局在指定公立医院推行中西医协作计划,以便在中风治疗、肌肉及骨骼痛症治疗和癌症纾缓治疗提供中医住院服务方面,汲取经验。现时,参与医院数目已增至八间,涵盖医管局全部七个医院联网。

 

私家中医诊所每年的求诊人次约为900万。

 

 

发展措施

为数五亿元的中医药发展基金提供多项资助,惠及中医药业界不同层面,包括中医药培训、优化中成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善诊所设备,以及支持科研和推广等。二零二一年,前食物及衞生局就基金的整体实施情况展开检讨。 

 

简化香港注册外用中成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以及大湾区指定公共医疗机构聘请香港中医师的安排,已于2021年8月落实。

 

 

 

疾病预防及控制

卫生署辖下的衞生防护中心与本地及国际卫生机构合作,在香港预防及控制疾病。该中心按照三个原则履行职务:实时监测、迅速介入和适时通报风险。卫生防护中心的工作涵盖监测传染病、定期发表监测工作报告和实验室数据报告。 

 

 

防控传染病

《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订明香港有51种按法例规定须呈报的传染病。衞生防护中心不断检讨和更新防控大型传染病(包括流感大流行、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麻疹、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病毒感染及登革热)爆发的策略,确保政府及社区都做好应对准备。 

 

衞生署辖下港口衞生科根据《国际衞生条例》和《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执行衞生检疫措施,防止传染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由外地传入香港或由香港扩散外地。

 

 

防控非传染病

非传染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因罹患这些疾病而死亡的个案,约占2020年所有登记死亡个案的55%。  

 

政府正在落实《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定下须在2025年或之前实现的九项目标及一系列措施,以减低非传染病造成的负担。 

 

《香港癌症策略》旨在减轻癌症对本地人口带来的负担,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质素和提高他们的存活率。政府推广健康生活,包括不吸烟、避免饮酒、均衡饮食和恒常进行体能活动,作为基本防癌策略。 

 

衞生署亦正在协调和推行另外两项行动计划,为消除抗菌素耐药性和病毒性肝炎对健康所构成的威胁,订定策略和工作优次。 

 

 

 

促进健康

卫生署健康促进处制定和执行策略及措施,向身处不同环境的目标群组推广健康饮食、恒常体能活动及精神健康。该处亦提供传染病的最新资讯和预防建议,并制作多种语言的宣传物品,教导少数族裔人士如何预防传染病和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卫生署与各区的健康城市计划、非政府机构及其他社区伙伴紧密合作,并在他们的协助下举办促进健康活动、发放健康资讯、提醒市民注意健康风险,以及协助各方采取预防措施。

 

 

1 医管局辖下医院、私家医院、护养院及惩教院所的所有病床均计算在内。